2025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島嶼建築學

蔡哲明 發佈時間 : 2025/7/7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台灣館日前開幕,此次主軸「〖無〗信仰:漂蕩世界的台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五月已在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露臉,是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團隊策畫,聚焦台灣館的建築設計語彙與空間哲學。



雙年展;台灣館;漂蕩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台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



 



漂蕩智慧與韌性 在流動重構結構秩序



 



本屆台灣館驚艷展現「漂蕩智慧與韌性」,策展團隊藉由島嶼臨戰、地震與氣候挑戰作為核心,深刻提出「漂蕩不是失序,而是創造秩序與連結的智慧」觀念 ,展場一共凝聚 17 組提案作品,共同精神在於摸索「in‑between」狀態,展示一種台灣因危機而孕生的空間韌性。



「漂蕩」在建築空間中,不僅呈現為視覺上的懸浮之感,而是體現在結構中的靈活性,策展以「科技島」當作核心裝置,進而引入 E Ink 電子紙輪播台灣地景,同時採用廟會常見的「辦桌桌腳」形式作為支撐結構,整體呼應威尼斯城以木樁基礎構築於潮濕水域之上 。空間內部的流動之感,不只在光影與結構之下,也在動線與觀者身體經驗中聯結。這種漂蕩式建築成為「反固態」的意涵,提醒我們韌性不在於不動,而是能隨時調適並重新連結。



雙年展;台灣館;漂蕩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



 



信仰與科技交織 解構台灣地景的雙重能量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台灣智慧」並非是指台灣缺乏信仰,而是暗示一種非宗教中心、分散式的信仰架構,策展內容是從「效率、科技、感知」三大角度切入此命題



1.效率:NON‑Belief in high‑speed

從高鐵帶來的都市化、高速度挑戰城鄉生態平衡的思考。



2.科技:NON‑Belief in chips

探討半導體與綠能科技如何成為地景再造的觀點。



3.感知:NON‑Belief in sensory‑motor

日常生活中的感官與身體運動如何重塑空間關係與文化節奏。



建築空間由此成為一座「信仰與科技交織」場域,沒有特定神祇角色,卻又蘊藏社會對效率、電子、輪廓的深層崇拜;並非冷冰的科技展示,而是透過儀式與光影流動,而將科技融入人日常感知,形成一種「感官信仰」。



雙年展;台灣館;漂蕩「光明燈牆」如同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



 



被看見的姿態 低調中的自主對話



 



台灣館與其他國家館大肆宣示國家形象不同,即使尺度不龐大、沒有高度象徵器物,而是以非主體化、抽象與漂蕩構成一種提問型態。這種形式不喊口號,不用高舉旗幟,而是要求參觀者們主動提問:「這是什麼?來自哪裡?意味何在?」



從空間設計的觀察,運用「Palazzo delle Prigioni」作為外殼的選擇也是刻意軟化,以「科技島」作為視角,巧妙切入「智慧·自然·人工·集體」主題脈絡,在強烈的歷史語境中,完成一場文化身分與空間意圖的表述 。這種佈局不僅體現台灣建築界的層次,更彰顯一種任由他者思考台灣意味的空間主權。



雙年展;台灣館;漂蕩影片放映區。(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



 



這套專屬於我們的島嶼建築學,展現「空間不是冰冷物件,而是凝結態度的場域」,漂蕩不再被視為漂浮失序,而是一種動態秩序;科技與信仰不再彼此對立,而是互為構成地景的核心成分;當被看見不靠浮誇,而以含蓄邀請深思,也讓台灣館建構的不僅是一件展品,而是一種建築論述。



更多精彩內容 https://www.idshow.com.tw/idtalk



國際設計獎項服務規劃 https://award.idshow.com.tw



 



 


標籤 : 雙年展 台灣館 漂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