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建築蘊含碳的真相
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共識,當ESG與淨零碳排成為各大企業的必修學分下,「建築產業」這座看似沉靜的傳統產業,也正面臨一場「碳革命」。這場革命的關鍵所在,不再只是「營運碳」所觸及的節能意識,也深入到鋼筋水泥之中的「蘊含碳(Embodied Carbon)」,成為當前永續轉型的核心議題。此次,我們專訪到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副執行長林杰宏,從系統性且接地氣的觀點中,深入揭示「蘊含碳」如何改寫建築產業的永續版圖。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副執行長林杰宏。
建築蘊含碳 被忽視的10%碳排巨獸
「蘊含碳」是指建築物在興建階段所產生的碳排放,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總碳排,包括建材開採、製造、運輸,成為建造前期的思維方針。副執行長林杰宏表示,這個數字似乎只佔全球碳排的10%,但若考慮到建築物生命週期近50年甚至更長,在短期內所產生的碳排,反而成為最容易且最快管理的減碳環節。他更解釋:「建築蘊含碳減碳效益之CP值非常高,只要選對建材類型並且透過精準設計,兩三年內就能掌握碳排數值,比起長期監控能源使用效率的營運碳還有效率。」「前置碳排」的確定性與可控性,已讓蘊含碳管理成為淨零時代的重要關鍵。
首屆低碳建築標示授證典禮。
營運碳VS.蘊含碳 短打與長跑的較勁
援引生命週期評估(LCA)觀點,蘊含碳與營運碳的角色各有不同,營運碳發生於建築啟用後的使用期間,一般可指涵蓋照明、冷氣等能源消耗,往往超過五十年以上。而蘊含碳則發生於建築誕生之前,對於新建築尤其重要。林杰宏表示,台灣現有建築中超過九成以上是既有建築,因此節能必須倚重「營運碳」的整體優化,例如汰換照明設備與更新空調系統。但他強調,針對新建築,蘊含碳減量是能有機會一次到位,比方可透過選擇綠建材、再生鋼材或是低碳混凝土等,在建構初期就能促進減碳。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簡報。(圖片來源: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簡報)
建材碳足跡制度 從標準到轉型陣痛
蘊含碳管理關鍵,在於建材碳足跡。林杰宏表示,台灣已經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碳盤查標準「ISO 14067」,若要標示「低碳建材」產品,必須經由第三方做查驗,需較同類產品減碳3%以上。由於理想與現實仍存落差,最大挑戰在於建材品項繁多且來源多樣,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一般缺乏進行碳盤查與製程改善的資源與誘因。林杰宏坦言,「對於多數廠商來說,無疑是場轉型壓力測試。」所幸目前環境部及經濟部產發署已著手協助業者進行碳盤查與技術提升,全面落實仍需制度配套與誘因補助。
ESG與碳管理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挑戰之一。
老屋延壽與節能更新 營運碳的主場戰
台灣仍須面對97%既有建築的客觀現實,林杰宏也點出「主動設計」與「被動設計」的兩種節能方式,主動設計包括高效能照明、冷氣汰換與智慧控制系統等,回收年限大約8至9年;被動設計就像外牆塗料、Low-E玻璃與遮陽裝置,則可能要90年才能回本。主要在於都市更新緩不濟急,政府推動「老屋延壽」政策,目的是讓舊建築透過非拆除方式提升機能與安全,包含結構補強、管線更新或是加裝電梯與無障礙設計。這類措施不僅具實用性,也能有效帶動營運碳減量效益。
建築能源效率指令。
建築師的責任 設計前期就該碳思考
林杰宏認為:「設計階段是關鍵。」建築師與營建團隊若在設計前期階段納入蘊含碳計算,便可透過模擬優化建築結構系統及建材選擇,亦能創造兼顧美學與永續的解方。他也建議規劃「碳預算」機制,如同預算控管將設計蘊含碳總量,也有助於建築全生命週期的碳管理建立。」配合環境部總量管制及碳費的既定政策,「碳會計」將是建築師及建築開發商不得不去面對的一門學問,這也是促進業界一同落實的一項壓力。
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草案。(圖片來源:低碳建築手冊(LCBA版)
永續碳建築的國際攻防 碳即新關稅
展望2050碳中和的願景,林杰宏表示,建築產業不只是地方性議題,早已牽動全球供應鏈與貿易秩序。國際品牌如Apple、Google、Microsoft等已要求供應鏈上游廠商必須建置綠色廠房,連廠房都納入Scope 3碳盤查。」這也代表企業若要建廠但未考慮建築蘊含碳及營運碳,未來產品碳足跡就會拉高,連帶影響出口的競爭力。林也提醒:「碳關稅將成為各國貿易新壁壘,碳管理並非選項,而是未來生存條件。」尤其出口導向的台灣製造業與建築供應鏈,「碳中和建築」不再只是表面口號,已是國際競爭的入場券。
提交、申報、繳納攻略。(圖片來源:2023企業淨零行動手冊)
一場建築界的碳革命 從混凝土開始
建築業的價值體系正被蘊含碳管理重新定義,不論從設計師到混凝土供應商,或從建材廠商到政策制定,人人都必須為「碳足跡」來做把關。這不僅是建築能源效率的全面提升,更是一場橫跨材料、設計、製造與貿易的系統改革。正如林杰宏所說:「不要再等五十年後,才發現自己做錯了選擇,建築碳排,其實在兩三年內就能掌握與改變。」這場建築碳的寧靜革命,將從選用哪一塊磚頭開始。
更多精彩內容 https://www.idshow.com.tw/idtalk
國際設計獎項服務規劃 https://award.idsho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