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2050淨零建築 產業轉型關鍵全解析
在全球淨零碳排的浪潮席捲下,台灣建築產業正走向一場深刻的轉型革命,不論從材料源頭到建築生命週期管理,抑或法規政策到市場引導,凸顯「淨零建築」不再只是理想,而是具體可行的技術與策略。本次專訪邀請到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副執行長林杰宏,分享解析我國邁向2050淨零建築的關鍵路徑與挑戰,以此提供業界可落實的行動建議。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副執行長林杰宏。
從建材到全生命週期 什麼是「淨零建築」?
副執行長林杰宏表示,所謂「淨零建築」核心在於建築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管理,涵蓋從建材製造、運輸、施工建造到建築使用、維運,最終拆除與回收,全面檢討節能減碳。林杰宏認為,「我們把建築碳排分成兩個階段,一是「蘊含碳」,涵蓋建材生產與建築建造過程,另一是「營運碳」,是指建築在維運使用階段的能源消耗。」
有關營運碳部分,建築物的營運階段平均約為50至60年,碳排佔比約莫28%,提升建築能效是淨零策略中的關鍵要素;另外有關蘊含碳部分,林杰宏也提到:「水泥與混凝土在傳統營建產業中使用量最大且最重要的基礎建材其碳足跡亦偏高,一公斤水泥幾乎排放一公斤二氧化碳,因此,使用「低碳建材」已經成為淨零建築之重中之重。」若以台灣的水泥產業龍頭為例,已積極開發水泥創新製程如導入電化學方法替代傳統煅燒工法、鹼活化混凝土等,以非碳酸鈣材料替代材料降低鍛燒及原料排碳,展現企業對綠色轉型的創新作為。
低碳建築標示。
建築能效與淨零碳排 如何互為因果?
林杰宏認為,能效成為推動淨零建築的「關鍵核心」。他在受訪表示:「能效好壞會直接影響營運期間的碳排狀況,這段時間長達數十年之久,碳排比重很高。」因此,政府正著手推動「建築能效分級標示」政策,借鑑家電能效分級作法,透過具有量化及鑑別度之分級標示,建立民眾市場認知與政策連結預作準備。
尤其,這類分級將會成為後續政策的工具根基,林杰宏指出,觀察國際推動經驗甚至將能效表現與房屋稅、水電費率、甚至房屋交易結合,未達標建築必須改善後才能進行交易或租賃,足以判斷國際間對於將淨零建築視為推動淨零政策之重要環節。
他進一步解釋:「台灣在綠建築推動已有超過30年經驗,累計有1萬4千件建築通過認證,建築能效與蘊含碳標示將與綠建築制度進而整合,提升施行效益與政策落實。」
建築能效與蘊含碳標示將與綠建築制度進而整合。
從制度到現場 驗證與輔導機制如何展開?
林杰宏針對如何讓產業落實淨零建築,表示建築中心已建立起從標準制定、教育訓練到輔導協助的全面架構,例如內政部已正式公告兩套評估標準,包含「建築能效標示」與「蘊含碳標示」,指定台灣建築中心負責實質評估作業。他也說明:「這些標準目前針對公有建築強制施行,對於民間則採自願機制,透過獎勵與誘因推動。」
教育層面而言,建築中心每年辦理相關訓練,對象涵蓋建築師、機電技師、空調、機電專業、物業管理及建築審查等專業人員,在於推動跨領域知識普及;輔導部分,組成專業團隊協助建材業者了解並申請低碳建材認證,並尋求低碳製程的改善,整合政府的獎助資源等,均是為了降低產業低碳轉型及進入蘊含碳商機之門檻;另外組成團隊為各機關之公有廳舍進行診斷及節能改善策略之輔導,並爭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節能工程之改善經費,最終取得建築能效標示等級的提升。淨零建築不只是法規問題,已是一場全產業的共同學習與轉型升級過程,法規及規範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促成產業轉型及創新並將淨零建築形塑成為全民運動,才是終極目標。
建築中心每年辦理相關訓練。
面對中小型業者 實踐的第一步該從哪裡做起?
小型開發商、建築師等資源有限的中小型企業型態,面對淨零建築政策之轉型無疑是個沉重壓力。林杰宏建議:「首先必須理解,蘊含碳與能效之原生設計是基本功,新建案應從結構系統優化選擇與材料配置思考減碳,節省材料用量與碳足跡;相關之主動、被動節能技術之整合採用,並應考量管理維運之效益。
透過全生命週期之考量才能真正建造出淨零建築,營運面向必須注重建築座向,運用「被動設計」概念,例如遮陽、通風等配置,輔以AIoT智慧照明、空調深度節能控制等「主動設計」,提升舒適性之餘也兼顧節能效果。林也鼓勵業界積極運用已公告的評估標準,自行規劃並且納入制度,政府目前都有完整的工具與資源,只要民間願意啟動,減碳就能現在開始。」
建築中心已有完整的工具與資源。
從創新案例看轉型動能 台灣邁向淨零的實戰場景
台灣在推動淨零建築的過程中,已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轉型案例,包含台灣光罩公司,為了因應疫情下建材斷鏈與台積電成長需求,轉而跨域研發高效率與低碳之高能雷射焊接加工技術,成功打造專屬自有的鋼構製程。林杰宏分享,「他們運用機器手臂、AI視覺與高能雷射取代傳統電焊,生產效率整整提高5到10倍,整體用電量及銲材用量剩1/5,這不只是技術轉型,更是在淨零政策下破壞式創新的典範。
另一案例則是來自建築設計領域,九典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綠建築典範的北投圖書館,後續再次以木構造系統開展「負碳建築」和「永續設計」,「木構造是唯一能透過光合作用封存碳之材料,透過木構造構件將碳封存在建築物中,能將碳封存住數十年,是建築中唯一可以創造負碳效益之技術。」
林進而強調,世界各國已將高層木構造作為淨零建築的重要策略,但前提要具備「永續林業管理」,我們必須依照木材最佳吸碳年齡進行有計畫的砍伐與栽種,才能持續保持碳匯的功能,達到真正永續。
組織碳盤查與產品碳足跡結合第三方查證。
淨零建築 不只是挑戰而是契機
政府從政策變革到產業創新,當中包含技術升級以及法規推進,使得淨零建築成為台灣邁向全球永續標竿的重要指標。林杰宏強調:「我們如果現在不做,未來可能就來不及了。」由於歐盟碳邊境稅、美國對等關稅等措施逐步進逼,國內出口導向的建築與製造產業勢必提早準備,才能迎接這場低碳轉型的國際潮流。
2050淨零碳排不再只是宣示口號,而是所有建築產業即刻行動的現在進行式,從認識、規劃到實踐淨零,唯有融入我們的產業當中,才能真正走向「淨零建築」的最終使命。
更多精彩內容 https://www.idshow.com.tw/idtalk
國際設計獎項服務規劃 https://award.idshow.com.tw